天然橡胶灾后恢复生产服务队实施方案

  作者: 橡胶所   来源: 橡胶研究所  日期: 2011-10-05   点击:        打印  ] 我要分享
  今年第十七号台风“纳沙”给我省天然橡胶造成巨大损害。据统计,全省350万亩民营橡胶受灾面积140万亩,成灾100万亩,胶苗损失71万株,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。受灾最为严重的是海口、儋州、琼海、万宁、文昌、澄迈、临高、昌江、琼中、屯昌等市县。为指导受灾群众灾后重建、恢复生产,特制定本方案。
  一、指导思想
贯彻落实省委、省政府和厅党组的精神和要求,尽一切力量,变“国庆黄金周”为“救灾服务周”,指导农民做好灾后“抢收、抢排、抢管、抢修”等工作,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橡胶生产,力争将农民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。
  二、工作目标
  (一)总体目标:力争最短时间内使受损胶园恢复生产。
  (二)具体目标:指导胶农在7-10天内处理完断倒橡胶树和水淹苗木的处理;指导农民对受损的140多万亩胶园和1000多亩苗圃,加强管理,科学救灾、尽快恢复生产。
  (三)时间节点:
  1、在10月10日前做好断倒树的处理。与时间赛跑,争取于10月10日前,即灾后10天内(超过此期限,橡胶根系受损严重,很容易致死)内完成水淹地的排水和断倒树的处理工作
  2、确定示范点。10月4日下午下班前,确定灾后恢复生产示范点的建设,做好现场培训班的准备工作。
  3、举办恢复生产现场培训班。10月5日上午10:30时在澄迈县地方红山农场举办灾后恢复生产现场培训班。
  4、10月4—7日,分别到琼海、澄迈、文昌、定安和屯昌等市县实地指导。
  三、工作重点
  建好灾后胶园恢复生产示范点,办好现场培训班,做好技术宣传资料的发放,并通过海南日报、海南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跟踪报道并进行技术宣传,通过以点带面,尽最大可能使灾后的胶树早日恢复生产。
  四、保障措施
  (一)成立橡胶灾后恢复生产服务队。组长:陈征强(省农业厅南亚办副调研员、联系电话13337620833) 成员:(张胡换硕士、联系电话15289830837)、王真辉(中国热科院橡胶所副研究员、博士、联系电话15289987683)、安锋(中国热科院橡胶所博士、联系电话13976125131)、及市县热作主管部门负责人。
  (二)制定措施。根据不同损害程度的橡胶灾后恢复生产措施,印制并发放橡胶风后恢复指导性意见和生产技术手册。主要处理方法:
  1、断倒胶树处理:合理锯干、涂封,及时扶正,做好护根保土养树工作。
  2、重灾胶园处理:及时清理、尽快安排更新计划。
  3、受损较轻胶园处理:一是开沟排除积水。二是适当休割减药。三是加强管理,做好病虫害防治,增施有机肥和磷、钾肥促进胶树尽快恢复和产胶能力。
  4、受损苗圃基地处理:认真做好排水、防病及时对受损胶苗进行扶正重新装袋。
  (三)设立恢复生产橡胶科技服务电话。即中国热科院橡胶所科技服务中心,电话23305110,对发现或需要深入实地指导的受灾较重的海口、琼海、文昌、澄迈、临高、儋州、昌江、定安等市县进行指导,为受损胶农提供技术服务,帮助解决恢复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。以受损最重的儋州、海口、文昌、澄迈等市县为主。
  (四)建好橡胶灾后恢复生产示范点。在澄迈县红山热作农场橡胶生产基地建设橡胶灾后恢复生产示范点,并在该基地举办橡胶灾后恢复生产现场培训班,组织附近胶农参加培训,通过现场培训的方式指导胶农恢复生产。现场培训请《海南日报》、海南电视台现场报道,通过宣传,以点带面,掀起橡胶灾后恢复生产热潮。
  (五)做好汇报协调工作,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。
  (六)加强宣传引导,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并推广。
  五、责任分工
  (一)后勤保障。橡胶恢复生产服务队的后勤保障(出差所需车辆、食宿等)、示范点选点与建设、与市县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、现场培训组织、联系媒体等由陈征强负责。
  (二)技术指导。受损胶园根据损害程度的不同,风后应该采取的主要恢复生产措施、现场培训授课、橡胶灾后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由王真辉、安锋负责。
  (三)宣传报道、简报、恢复生产统计、典型总结等由张胡焕负责。
  (四)澄迈县热作中心负责人负责组织现场培训。